大有镇:多措并举推动“两清两改两治理”见成效
大有镇:多措并举推动“两清两改两治理”见成效
大有镇:多措并举推动“两清两改两治理”见成效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(chénglì)于1995年8月,2010年4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(简称“滨海区”),地处潍坊市北部,土地以盐碱地(yánjiǎndì)为主(wéizhǔ),是40年前潍坊老百姓口中的“北大洼”,目前该区已经成为全国最大(zuìdà)的盐业和海洋化工生产(shēngchǎn)基地。全区现有学校27处,在校学生(zàixiàoxuéshēng)2.7万人。2024年,滨海区先后被教育部认定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。
滨海区距离潍坊市中心城区60余公里,面积大,人口分布不均,学校布局分散,成立时由于两个街道来自不同的县区,学校间的差距比较大,加上(jiāshàng)远离中心市区,前些年,出现了优质生源向市区流失(liúshī)的现象(xiànxiàng)。为(wèi)此,滨海区靶向(bǎxiàng)发力,打造“家门口的好(hǎo)学校”,以“强师、优教、提质、强校”破题,让“均衡(jūnhéng)”可见、“优质”可感。2024年,滨海区先后被教育部认定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。
夯实均衡发展(fāzhǎn)的“硬支撑”
教育(jiàoyù)是民生之首,滨海区党工委、管委会立足(lìzú)人民对美好教育的期盼,始终坚持“教育优先安排、投入优先保障、资源优先配置”。
区党工委、管委会确立了以财政保障为主的(de)教育发展资金保障机制(bǎozhàngjīzhì),公用经费(jīngfèi)严格管理、优先及时拨付,同时通过建立教育发展基金等方式,拓宽资金筹集渠道,实现教育经费“两个只增不减”。
滨海区(bīnhǎiqū)实施“学校标准化建设计划”,全区(quánqū)中小学在用地、校舍、现代教育技术设施、教学仪器设备、图书馆(túshūguǎn)(室)、音体美器材等方面(fāngmiàn)全面达到省级一类标准。2022—2023年改造了滨海三中实验楼、新建实验小学综合楼,学校有了专门的音美教室和(hé)文化展厅,区域间、校际间实现均衡发展。
着眼教育(jiàoyù)(jiàoyù)现代化发展,区财政和教育分局加大了在教育智慧化方面(fāngmiàn)的投入,在对全区(quánqū)中小学智慧教育装备升级换代的基础上,着重打造潍坊(wéifāng)新纪元等5所智慧校园示范校,利用大数据、云计算等技术实现教育环境、资源、管理及服务的智慧化、便捷化、个性化发展,助推了全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。
厚积“优教之城”的(de)“软实力”
均衡(jūnhéng)发展,教育队伍是关键。师资水平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(de)关键环节,是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支撑。
开展“教育家(jiàoyùjiā)”培养行动,实施了校长领导力(lǐngdǎolì)提升、校长后备(hòubèi)人才“拔节”、中小学教师素养提升“三大工程”,组织“寻标对标”活动,选派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到先进地区进行“沉浸式”跟岗学习,今年学前教育与济南对标,围绕幼儿心理、数字化建设、图书精读、园所文化等(děng)领域,对标反思,拓展思路,加速了“土专家”向(xiàng)未来“教育家”的转型(zhuǎnxíng)成长。
滨海区本着“立足实际、控制总量、盘活存量、合理调剂”的原则,完善“区管校聘”管理体制,持续推行统筹岗位编制、师资调配、竞聘考核的师资管理模式,实施教师招聘、干部(gànbù)挂职、交流轮岗等举措,建立起高、初(chū)、小、幼跨学段(xuéduàn)师资流动机制,2023年面对新生(xīnshēng)入学高峰,将全区教师放到师资均衡基本(jīběn)盘里,通过预测学生变化(biànhuà),准确预测教师需求,按需设岗,实现教师随学生高峰调配流动,破解学校结构性(jiégòuxìng)缺人及不均衡问题。
说学习目标、说评价任务、说活动(huódòng)设计,全学段全学科“三说(sānshuō)”大练兵如火如荼开展。2020年起,区教育分局教研中心出台了(le)《滨海区基于(jīyú)课标的(de)教学评一致性行动研究实施方案》,用项目研究引领教师(jiàoshī)专业发展,落实“学术引领、项目推进、示范校辐射和课题带动”的四轮工作机制,着力推进“精准化+个性化”的教师培养,实现教师年度培训全覆盖,提升教师队伍专业素养。
追求“绿色”教育高质量(gāozhìliàng)
滨海区(bīnhǎiqū)聚焦内涵发展(fāzhǎn)和高质量两大主题,印发《滨海区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》。
滨海区将全区27所学校按学段分为四大责任区,配备市区校三级督导(dūdǎo)员,组织(zǔzhī)41名责任督学常态化深入学校进行督导,建立(jiànlì)督学工作清单与整改机制,形成了“内部提升+外部督导”双轮驱动体系,实现教学质量和(hé)管理水平“双提升”。
“舞蹈课上一招一式、书法课上挥毫泼墨、象棋课上车马相仕将……”这是潍坊滨(bīn)海鹏城学校(xuéxiào)实践课堂上的一幕。突出“品牌+特色”,区内各(gè)学校结合实际,先后打造“博搏滨中”“书香锦海”“微润实(wēirùnshí)小”等校园(yuán)品牌12个。学前教育以“优质园+A.B.”办学模式,组建7个发展共同体,带动农村园、民办园一体化发展,实现省级一类及以上优质园占比100%。233门课后服务课程“各美其美”,学校呈现出多元(duōyuán)个性(gèxìng)发展,家门口学校内涵更丰富。
在蓝海学校海洋文化馆内,设有海捕、海钓、原始制盐等八大展厅(zhǎntīng),陈列着渔盐民俗老物件;在鹏城学校的海盐主题广场(guǎngchǎng)上,孩子们用画笔描绘出了盐田晒盐、撒网捕鱼、赶场捕蟹的经典场景(chǎngjǐng)……立足乡土特色,区内各学校构建(gòujiàn)“三色多元”德育(déyù)体系,实施思政育人、“五育”并举、综合素养提升和学生生涯规划教育“四大(sìdà)工程”,打造“行走滨海(bīnhǎi)”研学品牌,构建“研学+渔盐”“研学+海河”“研学+生态”“研学+红色”“研学+产业”五大主题乡土研学图谱,确定(quèdìng)研学点33个,开辟校外实践(shíjiàn)教育阵地8个,学生在海洋体验中感受海洋,传承海洋精神。
(作者:曹希明 系山东省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局(jiàoyùjú)党委书记、局长(júzhǎng))
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(chénglì)于1995年8月,2010年4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(简称“滨海区”),地处潍坊市北部,土地以盐碱地(yánjiǎndì)为主(wéizhǔ),是40年前潍坊老百姓口中的“北大洼”,目前该区已经成为全国最大(zuìdà)的盐业和海洋化工生产(shēngchǎn)基地。全区现有学校27处,在校学生(zàixiàoxuéshēng)2.7万人。2024年,滨海区先后被教育部认定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。
滨海区距离潍坊市中心城区60余公里,面积大,人口分布不均,学校布局分散,成立时由于两个街道来自不同的县区,学校间的差距比较大,加上(jiāshàng)远离中心市区,前些年,出现了优质生源向市区流失(liúshī)的现象(xiànxiàng)。为(wèi)此,滨海区靶向(bǎxiàng)发力,打造“家门口的好(hǎo)学校”,以“强师、优教、提质、强校”破题,让“均衡(jūnhéng)”可见、“优质”可感。2024年,滨海区先后被教育部认定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。
夯实均衡发展(fāzhǎn)的“硬支撑”
教育(jiàoyù)是民生之首,滨海区党工委、管委会立足(lìzú)人民对美好教育的期盼,始终坚持“教育优先安排、投入优先保障、资源优先配置”。
区党工委、管委会确立了以财政保障为主的(de)教育发展资金保障机制(bǎozhàngjīzhì),公用经费(jīngfèi)严格管理、优先及时拨付,同时通过建立教育发展基金等方式,拓宽资金筹集渠道,实现教育经费“两个只增不减”。
滨海区(bīnhǎiqū)实施“学校标准化建设计划”,全区(quánqū)中小学在用地、校舍、现代教育技术设施、教学仪器设备、图书馆(túshūguǎn)(室)、音体美器材等方面(fāngmiàn)全面达到省级一类标准。2022—2023年改造了滨海三中实验楼、新建实验小学综合楼,学校有了专门的音美教室和(hé)文化展厅,区域间、校际间实现均衡发展。
着眼教育(jiàoyù)(jiàoyù)现代化发展,区财政和教育分局加大了在教育智慧化方面(fāngmiàn)的投入,在对全区(quánqū)中小学智慧教育装备升级换代的基础上,着重打造潍坊(wéifāng)新纪元等5所智慧校园示范校,利用大数据、云计算等技术实现教育环境、资源、管理及服务的智慧化、便捷化、个性化发展,助推了全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。
厚积“优教之城”的(de)“软实力”
均衡(jūnhéng)发展,教育队伍是关键。师资水平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(de)关键环节,是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支撑。
开展“教育家(jiàoyùjiā)”培养行动,实施了校长领导力(lǐngdǎolì)提升、校长后备(hòubèi)人才“拔节”、中小学教师素养提升“三大工程”,组织“寻标对标”活动,选派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到先进地区进行“沉浸式”跟岗学习,今年学前教育与济南对标,围绕幼儿心理、数字化建设、图书精读、园所文化等(děng)领域,对标反思,拓展思路,加速了“土专家”向(xiàng)未来“教育家”的转型(zhuǎnxíng)成长。
滨海区本着“立足实际、控制总量、盘活存量、合理调剂”的原则,完善“区管校聘”管理体制,持续推行统筹岗位编制、师资调配、竞聘考核的师资管理模式,实施教师招聘、干部(gànbù)挂职、交流轮岗等举措,建立起高、初(chū)、小、幼跨学段(xuéduàn)师资流动机制,2023年面对新生(xīnshēng)入学高峰,将全区教师放到师资均衡基本(jīběn)盘里,通过预测学生变化(biànhuà),准确预测教师需求,按需设岗,实现教师随学生高峰调配流动,破解学校结构性(jiégòuxìng)缺人及不均衡问题。
说学习目标、说评价任务、说活动(huódòng)设计,全学段全学科“三说(sānshuō)”大练兵如火如荼开展。2020年起,区教育分局教研中心出台了(le)《滨海区基于(jīyú)课标的(de)教学评一致性行动研究实施方案》,用项目研究引领教师(jiàoshī)专业发展,落实“学术引领、项目推进、示范校辐射和课题带动”的四轮工作机制,着力推进“精准化+个性化”的教师培养,实现教师年度培训全覆盖,提升教师队伍专业素养。
追求“绿色”教育高质量(gāozhìliàng)
滨海区(bīnhǎiqū)聚焦内涵发展(fāzhǎn)和高质量两大主题,印发《滨海区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》。
滨海区将全区27所学校按学段分为四大责任区,配备市区校三级督导(dūdǎo)员,组织(zǔzhī)41名责任督学常态化深入学校进行督导,建立(jiànlì)督学工作清单与整改机制,形成了“内部提升+外部督导”双轮驱动体系,实现教学质量和(hé)管理水平“双提升”。
“舞蹈课上一招一式、书法课上挥毫泼墨、象棋课上车马相仕将……”这是潍坊滨(bīn)海鹏城学校(xuéxiào)实践课堂上的一幕。突出“品牌+特色”,区内各(gè)学校结合实际,先后打造“博搏滨中”“书香锦海”“微润实(wēirùnshí)小”等校园(yuán)品牌12个。学前教育以“优质园+A.B.”办学模式,组建7个发展共同体,带动农村园、民办园一体化发展,实现省级一类及以上优质园占比100%。233门课后服务课程“各美其美”,学校呈现出多元(duōyuán)个性(gèxìng)发展,家门口学校内涵更丰富。
在蓝海学校海洋文化馆内,设有海捕、海钓、原始制盐等八大展厅(zhǎntīng),陈列着渔盐民俗老物件;在鹏城学校的海盐主题广场(guǎngchǎng)上,孩子们用画笔描绘出了盐田晒盐、撒网捕鱼、赶场捕蟹的经典场景(chǎngjǐng)……立足乡土特色,区内各学校构建(gòujiàn)“三色多元”德育(déyù)体系,实施思政育人、“五育”并举、综合素养提升和学生生涯规划教育“四大(sìdà)工程”,打造“行走滨海(bīnhǎi)”研学品牌,构建“研学+渔盐”“研学+海河”“研学+生态”“研学+红色”“研学+产业”五大主题乡土研学图谱,确定(quèdìng)研学点33个,开辟校外实践(shíjiàn)教育阵地8个,学生在海洋体验中感受海洋,传承海洋精神。
(作者:曹希明 系山东省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局(jiàoyùjú)党委书记、局长(júzhǎng))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