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抗衰到促衰的陷阱:同一成分有人逆龄有人踩坑?个体差异化解读
从抗衰到促衰的陷阱:同一成分有人逆龄有人踩坑?个体差异化解读
从抗衰到促衰的陷阱:同一成分有人逆龄有人踩坑?个体差异化解读“近年来,通州(tōngzhōu)以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为统领,坚持走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之路(lù),构建蓝绿交织(jiāozhī)、水城共融的滨水绿色生态城市,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取得显著成效。”
《瞭望东方周刊》记者王剑英 编辑高雪梅(gāoxuěméi)
2024年2月10日,北京市通州区,黄脚银鸥(yínōu)在北运河觅食
初夏,北京通州(tōngzhōu)大运河森林公园里,游人沿河赏景,鸟儿枝头鸣唱,构成一幅人鸟和谐(héxié)的生态画卷。
“4月有两笔新记录产生:4月18日,在北运河甘棠闸记录一只毛脚燕;4月19日,在潮白河记录一只黄爪隼,均为通州区(tōngzhōuqū)鸟种(zhǒng)新记录。4月通州区共记录鸟种数187种,较(jiào)2024年同期增长4种。”5月5日,通州区生态环境保护志愿者团队爱鸟(àiniǎo)汇在其(qí)官方微博发布鸟调数据。
通州是北京鸟类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,每年有上万只水鸟在此(cǐ)越冬(yuèdōng)。野鸟种类和数量的增多,是通州生态系统质量提高、生物多样性提升的缩影(suōyǐng)。
通州,北京城市副中心(zhōngxīn)所在地,京东门户(ménhù),有2200多年建置史,素以“一京二卫三通州”享誉大运河两岸。
“近年来,通州以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为统领,坚持走(zǒu)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之路,构建蓝绿(lánlǜ)交织、水城共融的(de)滨水绿色生态(lǜsèshēngtài)城市,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取得显著成效。”通州区园林绿化局副局长高琼告诉《瞭望东方周刊》。
开展生物多样性(duōyàngxìng)保护,摸清家底很重要。
自2023年起,通州区园林绿化局连续(liánxù)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工作,实施多维度调查监测,评估生物多样性现状,包括(bāokuò)丰富度、受(shòu)干扰情况等,初步建立全域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本底数据。
“调查(diàochá)监测就是摸家底,好比给身体做体检——得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,才能有(yǒu)针对性地维护健康。”该调查监测项目(xiàngmù)的负责人、华北科技学院[应急管理大学(筹)]副教授(fùjiàoshòu)李秀忠告诉《瞭望东方周刊》。
本次调查(diàochá)监测针对植物、鸟类、昆虫、兽类(shòulèi)、两栖和爬行动物、浮游动物、浮游植物、大型底栖(dǐqī)无脊椎动物(jǐzhuīdòngwù)、土壤(tǔrǎng)微生物(wēishēngwù)等多个类群以及生态环境要素,截至目前,共记录植物345种、昆虫772种、鸟类327种、兽类8种、两栖和爬行动物9种、浮游动物59种、浮游植物151属、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15种、土壤微生物216门。
数据显示,2024年较2023年新增(xīnzēng)记录昆虫84种,其中,51种新增昆虫发现于保育(bǎoyù)小区,显示昆虫多样性呈上升趋势,通州区生态环境持续(chíxù)向好。
浮游生物是通州区(tōngzhōuqū)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的亮点,考虑到通州湿地资源丰富,团队在本次调查监测中专门(zhuānmén)增加了这一类群。
2023年(nián)7月,通州区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(jiāncè)团队在北运河采集水样,水样在显微镜下显示的浮游生物“跨立小剑水蚤”(李秀忠/供图(gōngtú))
肉眼看似清澈无物的(de)水中(zhōng),隐藏着微观大世界。种类繁多的浮游生物以微小而奇妙的生命形态,在广阔的水域中漂浮、繁衍,构成了一个复杂而精细的生态网络(wǎngluò)。
水是通州这片土地的(de)灵魂。通州属于永定河、潮白河的洪积冲积平原,地理位置处于“北京(běijīng)湾”下方(xiàfāng)。这里地势低洼,多河汇聚,自古有“九河末梢”之称,区内19条河流汇聚,河道总长(zǒngzhǎng)239公里,被誉为“北方水城”。
“此前,少有科考团队在生物多(duō)样性调查监测工作中考虑浮游生物(fúyóushēngwù)类群(lèiqún),浮游生物多在水环境监测中涉及。”李秀忠介绍,“我们专门组建了浮游生物多样性研究团队,探秘河底(hédǐ)微观世界,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,称得上是生物多样性领域的探索性工作。”
团队选取了通州境内10条代表性河流(héliú),包括潮白河(cháobáihé)、北运河、温榆河、凉水河等,共设置68个采样点。监测结果显示,潮白河和温榆河的(de)浮游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。
李秀忠介绍,野外采样是个技术活也是个体力活,每到调查季,团队(tuánduì)需要连续开展野外工作。“白天带上(dàishàng)仪器设备,拎着大包小裹,晚上七八点回到实验室,还(hái)得抓紧处理好样本进行储存(chǔcún),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。”
在(zài)位于通州区(tōngzhōuqū)林业工作总站的生物多样性实验室内,整齐存储着野外采集的样品,工作人员用移液枪将0.1毫升的清澈水样滴在样本框上,然后放置于显微镜下,就(jiù)看到类似虫子模样的浮游动物,有(yǒu)的触须、躯干、头部、尾巴皆清晰可见。
“最大的那只叫长肢秀体溞,这(zhè)充分说明(chōngfènshuōmíng)了监测水体中生物多样性的价值。”李秀忠介绍。
实验室配置有科普展厅,展架上陈列(chénliè)着昆虫、植物等标本,最引人注目的是数十幅浮游生物(fúyóushēngwù)的放大图像,用相框精心装裱起来,它们姿态各异(gèyì),为参观者打开了一扇认识微观世界的大门。
多场“微观世界的生物多样性”主题活动在这里(zhèlǐ)开展,中小学生通过参观展厅,在实验室工作人员指导下操作(cāozuò)显微镜、超净台等实验仪器,零距离(língjùlí)感受微观世界里的生物多样性。
生物多样性实验室是北京市园林绿化(yuánlínlǜhuà)系统参与(yǔ)建设的第一个(dìyígè)生物多样性实验室,由通州区园林绿化局与通州区林业工作总站、北京林业大学(dàxué)、华北科技学院[应急管理大学(筹)]等相关单位于2024年初签署共建。
“通州区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,引入高水平科研技术团队(tuánduì),以生物多样性保育等基础科学研究为(wèi)依托,引导、形成一批(yīpī)可转化的高水平林业科技成果。”高琼表示。
除了助力生物多样性(duōyàngxìng)调查监测外,生物多样性实验室紧密结合(jǐnmìjiéhé)通州区实际需求,开展多个实验项目,屡放“大招”。
在通州区林业工作总站小院内,种着5株约50厘米高的小树苗,虽其貌不扬(qímàobùyáng),却大有来历,它们是通州区300多岁(duōsuì)“活文物”古树(gǔshù)塔榆的后代。
2025年5月15日,北京市通州区300多岁(duōsuì)珍贵古树塔榆和它(tā)的幼苗(左下角小图)(卢雨桐/摄)
“一支塔影认通州”,塔指的是燃灯塔,始建于北周年(nián)间,为大运河(dàyùnhé)四大名塔之一,是通州的地标性建筑。清康熙年间重修(chóngxiū)燃灯塔时,有榆钱随泥(suíní)被带至塔顶瓦垄间,生出幼苗(yòumiáo),靠着瓦垄间的一层薄土,历经近300年的风雨,长成大树,当地人亲切称其为“塔榆”。1987年,人们将它精心移植于塔下,如今依然枝繁叶茂。其生命(shēngmìng)的顽强与坚韧成为通州人的骄傲。
2024年5月,生物多样性实验室工作人员从塔榆树上采集了200多枚(duōméi)榆钱,保存部分种子(zhǒngzi)用于标本展示和(hé)实验研究后,采用泡水催芽(cuīyá)、密封催芽、沙藏催芽等多种方法,促进种子萌发并栽植培育,院内的那5株小幼苗便由此而来。
“古树是宝贵的(de)物种资源,这是通州首次通过‘幼化’的方式延续古树‘香火’,以保护和传承古树的长寿、抗逆基因。”通州区(tōngzhōuqū)林业工作总站站长张楠告诉《瞭望东方周刊》,“这些幼苗(yòumiáo)将为今后绿化(lǜhuà)新品种的培育、美化城市副中心提供更多可能性。”
名园易得,古树难求。北京是名副其实的古树之(zhī)都(dōu),拥有古树名木(mù)4万余株(wànyúzhū),通州区有150株,总量在全市最少,品种却是最多,有14个品种。未来,包括通州区张家湾镇(zhèn)600多岁国槐、梨园镇200多岁枫杨在内的150株古树,都有望通过种子繁育、扦插等技术传宗接代。
探索航天育种是(shì)生物多样性实验室的另一“大招”。
在通州区张家湾集体林场,有(yǒu)一家科技小院,是生物多样性(duōyàngxìng)实验室的分站点。
张家湾集体林场(línchǎng)场长张红丰告诉《瞭望东方周刊》,科技小院从全国收集30余个金银花品种(pǐnzhǒng)建立种质资源圃,其中部分种子于(yú)2024年9月27日—10月11日搭载“实践十九号”试验(shìyàn)卫星遨游太空并成功返回,异常珍贵。“航天育种工作(gōngzuò)稳步推进,助力花卉新质生产力培育。”
航天(hángtiān)育种,是(shì)指植物种子搭乘返回式(fǎnhuíshì)航天器,到太空“出趟差”,利用宇宙射线、微重力、高真空等特殊环境作用,产生基因变异,回到地面后,经过多代筛选培育,最终形成特性稳定的新品种。
通州是北京平原地区首个“国家(guójiā)森林城市”,森林覆盖率达34.19%,全区平原生态林养护(yǎnghù)面积近30万亩,10个乡镇生态林全部委托辖区集体(jítǐ)林场养护管理。
张家湾(zhāngjiāwān)集体林场位于千年古镇张家湾,林场养护生态林面积(miànjī)2万余亩。元明清时期,张家湾为京杭大运河北端的皇家漕运(cáoyùn)码头,曾有“大运河第一码头”之称。通州之名,即取“漕运通济”之意。
4月29日,《瞭望东方周刊》前往张家湾集体林场的一处生态保育小区(xiǎoqū),体验这里的生物(shēngwù)多样性保护。
该保育小区位于张家湾镇后街村,建于2023年,面积约330亩,内有一处约20亩的小微(xiǎowēi)湿地,沿着小路往里(wǎnglǐ)走,有鸟声(niǎoshēng)蛙鸣相伴,林间可见高大的杨树(yángshù)、柳树等乔木,海棠、丁香等亚乔木,金银木、忍冬等灌木,紫花地丁、二月兰等草本植物。
张红丰指着林场外侧一大片麦地说:“外面有农田(nóngtián),里面乔灌草结合(jiéhé),还有湿地,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态复合体。”
张楠介绍,近年来,生态林养护(yǎnghù)理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(zhuǎnbiàn)。“原来主要是看好地、管好树,现在注重打造生态系统,要将单一人工林提质为乔灌草结合(jiéhé)的异龄复层混交林。”
一些用心打造的小空间分散于(yú)林间各处:用松枝等搭建的昆虫旅馆,用石块、树枝(shùzhī)搭建的本杰士堆,用木板搭建的人工鸟巢,都是特意(tèyì)为昆虫、小型动物、鸟类准备的“免费旅馆”。
2025年4月(yuè)29日,张家湾集体林场内(nèi)的一处昆虫旅馆(王剑英/摄 )
小微湿地的水池里,许多小鱼(xiǎoyú)在(zài)游弋。张红丰介绍,一开始(kāishǐ),工作人员从市场上买来人工饲养的小鱼,放进水池作为生态基底,吸引野鸟前来捕食。当野鸟通过粪便和爪子间的泥土,将他处野生鱼类的鱼卵带到这里,鱼卵就(jiù)会在湿地孵化为生命力(shēngmìnglì)极强的野生鱼,逐渐构建起野生循环系统。现在,此处常能见到野兔、松鼠、雉鸡等小动物(dòngwù)出没。
“这真是个神奇的过程。”站(zhàn)在小微湿地旁,张红丰感叹道,“一定要(yào)有水,有水才能吸引鸟类、小动物们过来。”
小微湿地旁(páng),一台2米多高的仪器颇为引人注目。
2025年4月29日,北京(běijīng)通州张家湾集体林场内布设的有害生物智能监测设备(shèbèi)(王剑英/摄 )
“这是一台有害生物智能监测设备(shèbèi),可进行虫脸识别。”生物多样性(duōyàngxìng)调查监测团队骨干成员隋学良告诉《瞭望东方周刊》,“此类设备在通州共布设了80台,是生物多样性智能化(zhìnénghuà)监测手段的新探索。”
该设备以灯诱、性诱等引诱方式将有害生物(yǒuhàishēngwù)如(rú)天牛、螟蛾、蝗虫(huángchóng)等吸引过来,通过设备搭载的摄像头、传感器等,将捕获的有害生物信息、监测区域的环境信息发送至(fāsòngzhì)数据分析平台,平台利用人工智能识别技术识别有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,并运用大数据模型进行统计分析,继而对有害生物的发生(fāshēng)进行预警,必要时给出防控建议。
“有害生物智能监测设备可(kě)替代测报人员在野外环境进行全天候有害生物的实时监测,实现有害生物防控的自动化(zìdònghuà)、数字化(shùzìhuà)、智能化。”隋学良介绍。
初夏的大运河畔,天高云淡,绿意盎然(lǜyìàngrán),河面碧波粼粼,河畔芦苇长势正(zhèng)盛。沿着木栈道来到一处观景平台上,用微信(wēixìn)扫码开启一旁的智能观景终端(zhōngduān),近百米外的河道中央小岛上,清晰可见鸟儿在枝头梳理羽毛。
岛叫湖心岛,又名鸟岛,是一座狭长的小岛(xiǎodǎo)。岛上人迹罕至,树木枝繁叶茂,是鸟类的乐园,这里有记录的鸟类超过200种(zhǒng)。
“你看(kàn),那棵大树上,站着好多灰色的大鸟,那是苍鹭;水面上游着的是绿头鸭,正在吃(chī)东西;那边还有喜鹊在打架……”李秀忠兴奋地向大家介绍着远处的野鸟物种资源(zīyuán)。
在(zài)附近(fùjìn)不远处,有一个监测站小屋,屋内放了很多鸟类科普(kēpǔ)宣传品。这里既是一个野生动物救助的基层站点,也常开展科普活动,培养青少年对观鸟的兴趣。
截至2024年底,通州区累计记录鸟类368种(zhǒng),约(yuē)占全市鸟类种数的七成。
大鸨是通州(tōngzhōu)鸟类中的明星物种。它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,为鸨形目鸨科大鸨属(shǔ)的大型地栖鸟类,常出现于河流、湖泊沿岸和邻近的干湿草地,是衡量生态环境优劣(yōuliè)的指示物种。大鸨在世界范围内的种群数量普遍(pǔbiàn)处于下降趋势。
2017年2月,爱鸟人士首次在通州区台湖镇水南村(náncūn)周边(zhōubiān)发现大鸨。这一消息逐渐在观鸟爱好者中传开,为了让(ràng)这些(zhèxiē)珍稀鸟儿(niǎoér)安稳过冬,志愿者在栖息地旁劝导观鸟爱好者文明观鸟,并在周边树木上张贴文明观鸟的提醒,他们还画了一张图,详细标注了大鸨的活动范围和观鸟者的拍摄区域。
高琼介绍,大鸨在台湖镇水南村越冬的栖息地,原为(wèi)收割后(hòu)的玉米地、大豆地,面积约1.5平方千米。为保障大鸨冬季(dōngjì)觅食需求,经多部门(bùmén)共同协作,自2022年越冬季起,该地块(dìkuài)在收割玉米后不再种植冬小麦,也不铺设防尘网,为大鸨留足栖息地。截至2024年,大鸨已连续8年在水南村越冬。
“我们要敬畏生命、敬畏自然、敬畏绿色,珍视那些自由奔跑的野生动物,把城市打造成为人与动物共同的和谐(héxié)家园。”高琼(gāoqióng)表示。
(本文刊载于《瞭望东方周刊》2025年第11期(qī)(qī),总第934期)
点击下方标题,阅读本组(běnzǔ)专题全部稿件
《生物多样 魅力(mèilì)北京》专题系列稿件
“近年来,通州(tōngzhōu)以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为统领,坚持走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之路(lù),构建蓝绿交织(jiāozhī)、水城共融的滨水绿色生态城市,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取得显著成效。”
《瞭望东方周刊》记者王剑英 编辑高雪梅(gāoxuěméi)
2024年2月10日,北京市通州区,黄脚银鸥(yínōu)在北运河觅食
初夏,北京通州(tōngzhōu)大运河森林公园里,游人沿河赏景,鸟儿枝头鸣唱,构成一幅人鸟和谐(héxié)的生态画卷。
“4月有两笔新记录产生:4月18日,在北运河甘棠闸记录一只毛脚燕;4月19日,在潮白河记录一只黄爪隼,均为通州区(tōngzhōuqū)鸟种(zhǒng)新记录。4月通州区共记录鸟种数187种,较(jiào)2024年同期增长4种。”5月5日,通州区生态环境保护志愿者团队爱鸟(àiniǎo)汇在其(qí)官方微博发布鸟调数据。
通州是北京鸟类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,每年有上万只水鸟在此(cǐ)越冬(yuèdōng)。野鸟种类和数量的增多,是通州生态系统质量提高、生物多样性提升的缩影(suōyǐng)。
通州,北京城市副中心(zhōngxīn)所在地,京东门户(ménhù),有2200多年建置史,素以“一京二卫三通州”享誉大运河两岸。
“近年来,通州以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为统领,坚持走(zǒu)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之路,构建蓝绿(lánlǜ)交织、水城共融的(de)滨水绿色生态(lǜsèshēngtài)城市,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取得显著成效。”通州区园林绿化局副局长高琼告诉《瞭望东方周刊》。
开展生物多样性(duōyàngxìng)保护,摸清家底很重要。
自2023年起,通州区园林绿化局连续(liánxù)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工作,实施多维度调查监测,评估生物多样性现状,包括(bāokuò)丰富度、受(shòu)干扰情况等,初步建立全域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本底数据。
“调查(diàochá)监测就是摸家底,好比给身体做体检——得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,才能有(yǒu)针对性地维护健康。”该调查监测项目(xiàngmù)的负责人、华北科技学院[应急管理大学(筹)]副教授(fùjiàoshòu)李秀忠告诉《瞭望东方周刊》。
本次调查(diàochá)监测针对植物、鸟类、昆虫、兽类(shòulèi)、两栖和爬行动物、浮游动物、浮游植物、大型底栖(dǐqī)无脊椎动物(jǐzhuīdòngwù)、土壤(tǔrǎng)微生物(wēishēngwù)等多个类群以及生态环境要素,截至目前,共记录植物345种、昆虫772种、鸟类327种、兽类8种、两栖和爬行动物9种、浮游动物59种、浮游植物151属、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15种、土壤微生物216门。
数据显示,2024年较2023年新增(xīnzēng)记录昆虫84种,其中,51种新增昆虫发现于保育(bǎoyù)小区,显示昆虫多样性呈上升趋势,通州区生态环境持续(chíxù)向好。
浮游生物是通州区(tōngzhōuqū)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的亮点,考虑到通州湿地资源丰富,团队在本次调查监测中专门(zhuānmén)增加了这一类群。
2023年(nián)7月,通州区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(jiāncè)团队在北运河采集水样,水样在显微镜下显示的浮游生物“跨立小剑水蚤”(李秀忠/供图(gōngtú))
肉眼看似清澈无物的(de)水中(zhōng),隐藏着微观大世界。种类繁多的浮游生物以微小而奇妙的生命形态,在广阔的水域中漂浮、繁衍,构成了一个复杂而精细的生态网络(wǎngluò)。
水是通州这片土地的(de)灵魂。通州属于永定河、潮白河的洪积冲积平原,地理位置处于“北京(běijīng)湾”下方(xiàfāng)。这里地势低洼,多河汇聚,自古有“九河末梢”之称,区内19条河流汇聚,河道总长(zǒngzhǎng)239公里,被誉为“北方水城”。
“此前,少有科考团队在生物多(duō)样性调查监测工作中考虑浮游生物(fúyóushēngwù)类群(lèiqún),浮游生物多在水环境监测中涉及。”李秀忠介绍,“我们专门组建了浮游生物多样性研究团队,探秘河底(hédǐ)微观世界,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,称得上是生物多样性领域的探索性工作。”
团队选取了通州境内10条代表性河流(héliú),包括潮白河(cháobáihé)、北运河、温榆河、凉水河等,共设置68个采样点。监测结果显示,潮白河和温榆河的(de)浮游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。
李秀忠介绍,野外采样是个技术活也是个体力活,每到调查季,团队(tuánduì)需要连续开展野外工作。“白天带上(dàishàng)仪器设备,拎着大包小裹,晚上七八点回到实验室,还(hái)得抓紧处理好样本进行储存(chǔcún),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。”
在(zài)位于通州区(tōngzhōuqū)林业工作总站的生物多样性实验室内,整齐存储着野外采集的样品,工作人员用移液枪将0.1毫升的清澈水样滴在样本框上,然后放置于显微镜下,就(jiù)看到类似虫子模样的浮游动物,有(yǒu)的触须、躯干、头部、尾巴皆清晰可见。
“最大的那只叫长肢秀体溞,这(zhè)充分说明(chōngfènshuōmíng)了监测水体中生物多样性的价值。”李秀忠介绍。
实验室配置有科普展厅,展架上陈列(chénliè)着昆虫、植物等标本,最引人注目的是数十幅浮游生物(fúyóushēngwù)的放大图像,用相框精心装裱起来,它们姿态各异(gèyì),为参观者打开了一扇认识微观世界的大门。
多场“微观世界的生物多样性”主题活动在这里(zhèlǐ)开展,中小学生通过参观展厅,在实验室工作人员指导下操作(cāozuò)显微镜、超净台等实验仪器,零距离(língjùlí)感受微观世界里的生物多样性。
生物多样性实验室是北京市园林绿化(yuánlínlǜhuà)系统参与(yǔ)建设的第一个(dìyígè)生物多样性实验室,由通州区园林绿化局与通州区林业工作总站、北京林业大学(dàxué)、华北科技学院[应急管理大学(筹)]等相关单位于2024年初签署共建。
“通州区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,引入高水平科研技术团队(tuánduì),以生物多样性保育等基础科学研究为(wèi)依托,引导、形成一批(yīpī)可转化的高水平林业科技成果。”高琼表示。
除了助力生物多样性(duōyàngxìng)调查监测外,生物多样性实验室紧密结合(jǐnmìjiéhé)通州区实际需求,开展多个实验项目,屡放“大招”。
在通州区林业工作总站小院内,种着5株约50厘米高的小树苗,虽其貌不扬(qímàobùyáng),却大有来历,它们是通州区300多岁(duōsuì)“活文物”古树(gǔshù)塔榆的后代。
2025年5月15日,北京市通州区300多岁(duōsuì)珍贵古树塔榆和它(tā)的幼苗(左下角小图)(卢雨桐/摄)
“一支塔影认通州”,塔指的是燃灯塔,始建于北周年(nián)间,为大运河(dàyùnhé)四大名塔之一,是通州的地标性建筑。清康熙年间重修(chóngxiū)燃灯塔时,有榆钱随泥(suíní)被带至塔顶瓦垄间,生出幼苗(yòumiáo),靠着瓦垄间的一层薄土,历经近300年的风雨,长成大树,当地人亲切称其为“塔榆”。1987年,人们将它精心移植于塔下,如今依然枝繁叶茂。其生命(shēngmìng)的顽强与坚韧成为通州人的骄傲。
2024年5月,生物多样性实验室工作人员从塔榆树上采集了200多枚(duōméi)榆钱,保存部分种子(zhǒngzi)用于标本展示和(hé)实验研究后,采用泡水催芽(cuīyá)、密封催芽、沙藏催芽等多种方法,促进种子萌发并栽植培育,院内的那5株小幼苗便由此而来。
“古树是宝贵的(de)物种资源,这是通州首次通过‘幼化’的方式延续古树‘香火’,以保护和传承古树的长寿、抗逆基因。”通州区(tōngzhōuqū)林业工作总站站长张楠告诉《瞭望东方周刊》,“这些幼苗(yòumiáo)将为今后绿化(lǜhuà)新品种的培育、美化城市副中心提供更多可能性。”
名园易得,古树难求。北京是名副其实的古树之(zhī)都(dōu),拥有古树名木(mù)4万余株(wànyúzhū),通州区有150株,总量在全市最少,品种却是最多,有14个品种。未来,包括通州区张家湾镇(zhèn)600多岁国槐、梨园镇200多岁枫杨在内的150株古树,都有望通过种子繁育、扦插等技术传宗接代。
探索航天育种是(shì)生物多样性实验室的另一“大招”。
在通州区张家湾集体林场,有(yǒu)一家科技小院,是生物多样性(duōyàngxìng)实验室的分站点。
张家湾集体林场(línchǎng)场长张红丰告诉《瞭望东方周刊》,科技小院从全国收集30余个金银花品种(pǐnzhǒng)建立种质资源圃,其中部分种子于(yú)2024年9月27日—10月11日搭载“实践十九号”试验(shìyàn)卫星遨游太空并成功返回,异常珍贵。“航天育种工作(gōngzuò)稳步推进,助力花卉新质生产力培育。”
航天(hángtiān)育种,是(shì)指植物种子搭乘返回式(fǎnhuíshì)航天器,到太空“出趟差”,利用宇宙射线、微重力、高真空等特殊环境作用,产生基因变异,回到地面后,经过多代筛选培育,最终形成特性稳定的新品种。
通州是北京平原地区首个“国家(guójiā)森林城市”,森林覆盖率达34.19%,全区平原生态林养护(yǎnghù)面积近30万亩,10个乡镇生态林全部委托辖区集体(jítǐ)林场养护管理。
张家湾(zhāngjiāwān)集体林场位于千年古镇张家湾,林场养护生态林面积(miànjī)2万余亩。元明清时期,张家湾为京杭大运河北端的皇家漕运(cáoyùn)码头,曾有“大运河第一码头”之称。通州之名,即取“漕运通济”之意。
4月29日,《瞭望东方周刊》前往张家湾集体林场的一处生态保育小区(xiǎoqū),体验这里的生物(shēngwù)多样性保护。
该保育小区位于张家湾镇后街村,建于2023年,面积约330亩,内有一处约20亩的小微(xiǎowēi)湿地,沿着小路往里(wǎnglǐ)走,有鸟声(niǎoshēng)蛙鸣相伴,林间可见高大的杨树(yángshù)、柳树等乔木,海棠、丁香等亚乔木,金银木、忍冬等灌木,紫花地丁、二月兰等草本植物。
张红丰指着林场外侧一大片麦地说:“外面有农田(nóngtián),里面乔灌草结合(jiéhé),还有湿地,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态复合体。”
张楠介绍,近年来,生态林养护(yǎnghù)理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(zhuǎnbiàn)。“原来主要是看好地、管好树,现在注重打造生态系统,要将单一人工林提质为乔灌草结合(jiéhé)的异龄复层混交林。”
一些用心打造的小空间分散于(yú)林间各处:用松枝等搭建的昆虫旅馆,用石块、树枝(shùzhī)搭建的本杰士堆,用木板搭建的人工鸟巢,都是特意(tèyì)为昆虫、小型动物、鸟类准备的“免费旅馆”。
2025年4月(yuè)29日,张家湾集体林场内(nèi)的一处昆虫旅馆(王剑英/摄 )
小微湿地的水池里,许多小鱼(xiǎoyú)在(zài)游弋。张红丰介绍,一开始(kāishǐ),工作人员从市场上买来人工饲养的小鱼,放进水池作为生态基底,吸引野鸟前来捕食。当野鸟通过粪便和爪子间的泥土,将他处野生鱼类的鱼卵带到这里,鱼卵就(jiù)会在湿地孵化为生命力(shēngmìnglì)极强的野生鱼,逐渐构建起野生循环系统。现在,此处常能见到野兔、松鼠、雉鸡等小动物(dòngwù)出没。
“这真是个神奇的过程。”站(zhàn)在小微湿地旁,张红丰感叹道,“一定要(yào)有水,有水才能吸引鸟类、小动物们过来。”
小微湿地旁(páng),一台2米多高的仪器颇为引人注目。
2025年4月29日,北京(běijīng)通州张家湾集体林场内布设的有害生物智能监测设备(shèbèi)(王剑英/摄 )
“这是一台有害生物智能监测设备(shèbèi),可进行虫脸识别。”生物多样性(duōyàngxìng)调查监测团队骨干成员隋学良告诉《瞭望东方周刊》,“此类设备在通州共布设了80台,是生物多样性智能化(zhìnénghuà)监测手段的新探索。”
该设备以灯诱、性诱等引诱方式将有害生物(yǒuhàishēngwù)如(rú)天牛、螟蛾、蝗虫(huángchóng)等吸引过来,通过设备搭载的摄像头、传感器等,将捕获的有害生物信息、监测区域的环境信息发送至(fāsòngzhì)数据分析平台,平台利用人工智能识别技术识别有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,并运用大数据模型进行统计分析,继而对有害生物的发生(fāshēng)进行预警,必要时给出防控建议。
“有害生物智能监测设备可(kě)替代测报人员在野外环境进行全天候有害生物的实时监测,实现有害生物防控的自动化(zìdònghuà)、数字化(shùzìhuà)、智能化。”隋学良介绍。
初夏的大运河畔,天高云淡,绿意盎然(lǜyìàngrán),河面碧波粼粼,河畔芦苇长势正(zhèng)盛。沿着木栈道来到一处观景平台上,用微信(wēixìn)扫码开启一旁的智能观景终端(zhōngduān),近百米外的河道中央小岛上,清晰可见鸟儿在枝头梳理羽毛。
岛叫湖心岛,又名鸟岛,是一座狭长的小岛(xiǎodǎo)。岛上人迹罕至,树木枝繁叶茂,是鸟类的乐园,这里有记录的鸟类超过200种(zhǒng)。
“你看(kàn),那棵大树上,站着好多灰色的大鸟,那是苍鹭;水面上游着的是绿头鸭,正在吃(chī)东西;那边还有喜鹊在打架……”李秀忠兴奋地向大家介绍着远处的野鸟物种资源(zīyuán)。
在(zài)附近(fùjìn)不远处,有一个监测站小屋,屋内放了很多鸟类科普(kēpǔ)宣传品。这里既是一个野生动物救助的基层站点,也常开展科普活动,培养青少年对观鸟的兴趣。
截至2024年底,通州区累计记录鸟类368种(zhǒng),约(yuē)占全市鸟类种数的七成。
大鸨是通州(tōngzhōu)鸟类中的明星物种。它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,为鸨形目鸨科大鸨属(shǔ)的大型地栖鸟类,常出现于河流、湖泊沿岸和邻近的干湿草地,是衡量生态环境优劣(yōuliè)的指示物种。大鸨在世界范围内的种群数量普遍(pǔbiàn)处于下降趋势。
2017年2月,爱鸟人士首次在通州区台湖镇水南村(náncūn)周边(zhōubiān)发现大鸨。这一消息逐渐在观鸟爱好者中传开,为了让(ràng)这些(zhèxiē)珍稀鸟儿(niǎoér)安稳过冬,志愿者在栖息地旁劝导观鸟爱好者文明观鸟,并在周边树木上张贴文明观鸟的提醒,他们还画了一张图,详细标注了大鸨的活动范围和观鸟者的拍摄区域。
高琼介绍,大鸨在台湖镇水南村越冬的栖息地,原为(wèi)收割后(hòu)的玉米地、大豆地,面积约1.5平方千米。为保障大鸨冬季(dōngjì)觅食需求,经多部门(bùmén)共同协作,自2022年越冬季起,该地块(dìkuài)在收割玉米后不再种植冬小麦,也不铺设防尘网,为大鸨留足栖息地。截至2024年,大鸨已连续8年在水南村越冬。
“我们要敬畏生命、敬畏自然、敬畏绿色,珍视那些自由奔跑的野生动物,把城市打造成为人与动物共同的和谐(héxié)家园。”高琼(gāoqióng)表示。
(本文刊载于《瞭望东方周刊》2025年第11期(qī)(qī),总第934期)
点击下方标题,阅读本组(běnzǔ)专题全部稿件
《生物多样 魅力(mèilì)北京》专题系列稿件
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